沈陽印刷廠印刷術起源于中國,發源于中國人獨有的印章文化,它是由拓石和蓋印兩種方法逐步發展而合成的,是經過很長時間,積累了許多人的經驗而成的,是人類智慧的結晶。現存最早文獻和最早的中國雕版印刷實物是在公元600年,即唐朝初期。
西元7世紀,唐朝初期出現雕版印刷。
宋仁宗慶歷年間(1041-1049),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。
v1241年至1250年楊古為忽必烈的謀士姚樞用活字版印刷朱熹《小學》、《近思錄》和呂祖謙的《經史論集》等書散布四方。
元代科學家王禎(1260-1330)發明木活字版(亦有人支持宋代就有木要活字本,而且提出了幾種版本加以證明。其中常被人們提到的是被稱為宋本活字本的《毛詩》。由于該書的《唐風·山有樞》篇內的一版中“自”字橫排著,完全可以證明是活字版。
印章在先秦時就有,一般只有幾個字,表示姓名,官職或機構。印文均刻成反體,有陰文、陽文之別。在紙沒有出現之前,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,寫好之后,用繩扎好,在結扎處放粘性泥封結,將印章蓋在泥上,稱為泥封,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,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。紙張出現之后,泥封演變為紙封,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。據記載在北齊時(公元550~577年)有人把用于公文紙蓋印的印章作得很大,很像一塊小小的雕刻版了。
印刷壓力:印刷壓力是指在印刷過程中壓印體之間相互的作用力,由此必然帶來壓縮變形、速差和摩擦,破壞版面原有結構和吸附性能。首先是滾筒壓力,即版滾筒與橡皮滾筒之間的壓力,若該壓力過大,會加劇印版與橡皮之間的摩擦,印刷版表面的砂目逐漸磨損,使印版圖文部分的網點受到損壞,造成印版耐印力下降。再次是墨輥之間的壓力,即墨輥與水輥之間的壓力,尤其是靠版墨輥和靠版水輥與印版之間的壓力,若它們與印版之間的壓力過大,就會加大摩擦,使印版的網點受到損壞,出現”掉版”。沈陽印刷廠